版本說明
Ableton LIVE 11.3.10(win/mac版)
Ableton LIVE 11.3.4 (win/mac版)
Ableton LIVE 11.2.6 (win/mac版)
Ableton LIVE 11.1.6 (win/mac版)
Ableton Live 11.0.10 (win/mac版)
Ableton Live 11.0(win/mac版)
Ableton Live 10.1.25(win/mac版)
包含部分音源
Ableton 發布Live Live 11.3.10自動Warp 功能幫你省去手動Warp 的煩惱
Live 11.3.10 版本已正式上線。新版本除了修復了一些Live 和Push 3 的Bug 外,還增加了Auto-Warp 功能,避免了以往Warp 不準確而需要手動調整Warp 的繁瑣工序。
Warp 功能可以說是Live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儘管Ableton 的演算法可以算是很優秀了,但在Warp 的時候難免會遇到歌曲節奏、段落、拍子檢測不準確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用戶手動移動Warp 標記進行調整。如果你經常使用長段Loop,或是處理人聲,還是用Live 來DJ,手動Warp 都是一道無法避免的工序,且非常費時。
新的Auto-Warp 演算法解決了所有這些問題。強拍放置得更準確,音樂中的節奏變化被更準確地映射(無需手動添加Warp 標記),並且固定節奏的長項目(如許多帶有鼓機的音樂)也被識別,這減少了大量的體力勞動。
除此之外,如果你有固定節奏的素材,新的Auto-Warp 將識別出這一點(大機率),並在其映射中使用單一Warp 標記和固定節奏。
Live 11.2 版本已經正式上線。
此次更加主要增加了AUv3 的支持,對混響效果器進行了改進,同時還有多項功能優化。
Live 11.2 最重要的更新就是加入了AUv3 插件格式的支持,因此使用M1 晶片的Mac 用戶就可以使用一些為iOS 設備開發的插件,將一些iOS 上獨有的合成器與效果器拿到Live 裡使用。
混响也进行了改进。 新的 UI、CPU 优化、Diffusion 和 Density(以前的 Density 和 Quality)的微调选项,最重要的是,在更改 Size 时提供了 Smooth 选项 — 这意味着你可以使用混响的 Size 参数进行现场表演并控制产生的声音伪像。 此外,混响还有一个新的可切换滤波器(单极低通或低)。
其他更新:
- Tuner 支援等音拼字。
- hannel EQ, Saturator CPU 效能最佳化。
- Redux 增加了Hi-Quality 選項。
- Map/Unmap 映射標籤現在可以在Marco 中正常運作。
- 插件錯誤顯示在狀態列中。
- 在macOS 上預設啟用Metal 渲染以獲得更好的UI 效能。
- MIDI 捕捉功能優化。
- 控制介面支援優化,包括Novation Launchkey MK3 量化設定、PreSonus ATOM SQ 改進。
1. Session 介面
Session 介面是Ableton 創新的第一個殺手級功能。在筆者看來,它仍然是最好的功能— 也是最具革命性的。
很難描述Session 介面可以做什麼,因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但筆者將從一個大概念開始:它為將電腦部署為樂器開闢了大量的全新可能性,無論是在表演還是即興創作環境中。
請不要把Session介面與電子表格混為一談,儘管兩者都表現為組織成矩形網格的單一單元格的集合。 Session 介面中的這些單元格充當不同音樂創意的容器,它們可以採用MIDI 或音訊的形式,並被組織成垂直軌道(與大多數其他宿主中更常見的水平軌道相反)。
你可以將Session 介面視為一個更靈活的地方,用於錄製、儲存和組織所有單獨的音樂構建塊(單元格)— 當這些單元格為空時,可以即時記錄它們;一旦你準備好單元格,它們就可以自發播放。最關重要的是,播放的開始可以量化為音樂時間值,因為它們與主速度和主拍號相關。此外,Session 介面可以輕鬆地在不同的MIDI 樂器和音訊處理鏈之間動態切換— 這在現場表演中非常有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Session 介面的功能元素已經進入其他宿主,包括Bitwig、Logic Pro、Digital Performer,甚至Reaper 也有了一個類似的第三方插件— Playtime。但Ableton 顯然是這項技術的鼻祖,它提供瞭如此多激動人心的表演和即興創作技巧,並且他們在這項技術的發展上已經領先了十多年。
2. 終於,它變成了成熟的宿主
這項條目並不是單一功能,而是20 多年來Ableton 穩步發展的結果。
當筆者在2009 年第一次開始使用Live 7 時,許多情況下還需要使用其他宿主軟體,因為它們包含Live 沒有的功能。
Session 介面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創意環境,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筆者需要很多其他宿主上的功能,而這些功能正是Ableton Live 所欠缺的。事實上,在這最近十年中,如果沒有MIDI 需求,筆者會完全放棄Live,而使用Reaper 作為宿主,因為筆者認為Reaper 的音訊追蹤器和編輯器更加靈活和直觀。
然而Live 不斷在改變:
- Live 8 中引進了Max for Live 和Push(下文詳細介紹)。
- 在Live 9 之前,Session 介面中沒有自動化— 只有Arrangement 介面支援自動化。
- 在Live 10 中,使用者獲得了許多編輯功能改進,包括同時編輯多個MIDI Clip 的能力。
-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專門的Take Lane 軌道就是使用者非常關心的功能,它最終被添加到Live 11 中。同時加入的還有MIDI MPE 支援、對Clip 的大量改進以及在Clip層級起作用的一堆生成工具(見下文)。
- 在所有這些版本升級中,Ableton 繼續為內建的裝置集合添加新內容(見下文),並繼續改進現有的裝置。
3. 內建樂器和效果器
筆者非常喜歡使用第三方插件,但如果假設明天開始所有的插件都得消失,僅依靠Ableton Live 內建的工具會不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也許吧,但影響不會太大。
Live Suite 提供了所有常用的東西: 一個很棒的參數均衡器,幾個強大的壓縮器和限制器,相當多的失真/飽和選項,許多靈活的混響和延遲,合格的吉他和貝斯放大器模擬,合唱,鑲邊,移相器和自動聲像,等等。 Live 的內容庫涵蓋了日常使用的製作工具,甚至提供了一些非常優質的工具集,只有你想得到沒有你找不到。
但是,真正讓Live 大方異彩的不只是效果器,還有豐富的樂器集合。它目前提供了9 種內建合成器(還有更多可透過Max for Live 取得,請參閱下文),涵蓋了許多合成類型— 單一樂器通常能夠涵蓋多種合成類型:Operator 是一個成熟的合成器,提供FM、虛擬模擬和加法技術,而較新的Wavetable 完全有能力與大量知名的第三方波表合成器插件競爭。實體建模合成器的集合為聲音設計師和音樂家提供了靈活性和吸引力,但隨附的取樣和鼓樂器則相對於沒那麼優秀。
在過去十年間,Ableton 添加了一系列優質的效果器,包括受SSL 啟發的Glue Compressor、創新且非常有用的Drum Buss、稱為Echo 的延遲/混響(與Roland Space Echo 類似),一個Looper,各種豐富多彩的可調變濾波器,廣泛的調製器集合,一個很棒的Vocoder,等等….
Live 還提供了大量的採樣庫,能夠涵蓋廣泛的聲音,包括各種原聲和電鋼琴、大量原聲和電鼓套件和輔助打擊樂器、電吉他和貝斯、管弦樂、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木槌打擊樂器和世界樂器。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Live 擁有一系列MIDI 效果器,為MIDI 音樂家提供強大的工具。我認為它們是整個套件中最被低估和最受啟發的工具。
這是一個豐富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品質工具和聲音內容庫。有了這一系列製作工具,使用者能夠馬上進入音樂創作的世界。
4. Push
如果你已經厭煩看著電腦螢幕進行音樂創作,那麼你或許會想看看名為Push 的硬體樂器,目前已經進入了第二代。 將Push 描述為Ableton Live 的實體介面並不誇張, 只有少數功能需要使用者返回到他們的滑鼠、鍵盤和電腦螢幕,而且這些功能通常都是非必要的。你可以在Push 上完成整個作品的創作甚至是表演。 Ableton 的表演、錄音和混音功能所需的一切都只需按幾個按鈕或更少。
在深入研究Push 之前,要了解的關鍵是它的鍵盤結構:它在物理上呈現為8×8 的按鈕網格,支援力度感應和MPE,以及MIDI 音符輸入的觸後感應(請注意,8×8 網格還具有多種其他功能)。這個鍵盤是動態的,可以將不同的音階載入到鍵盤中。如果你願意,可以簡單地刪除「錯誤」 的音符。但是,如果你已經在傳統鋼琴鍵盤(或MIDI 吉他/管樂控制器)上進行了多年的練習,那麼這種替代的人機介面雖然非常靈活且功能強大,但可能不那麼吸引人— 就像傳統樂器一樣有一個學習曲線需要考慮。
但Push 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創新樂器,值得年輕和年長的樂器演奏家考慮。 Push with Ableton Live 不像鋼琴或小提琴這樣的傳統樂器(大部分樂器技術是概念性和技術性的,而不是物理的),但它仍然值得認真研究— 就像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演奏傳統的樂器一樣。
5. Max for Live
Max 以及MSP 和Jitter 是由Cycling 74 打造的視覺化程式設計環境,它提供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來開發互動式MIDI、音訊和視訊軟體。這是一個長期以來深受音樂愛好者喜愛的軟體開發環境,但早在2010 年,Cycling 74 和Ableton 就在Max for Live 上進行了合作,並使Max 和Live 在此過程中變得無比強大。 2017 年,Ableton 收購了Cycling 74 ,現在Max 和Live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未來看起來一片光明。
你可以用Max for Live 做什麼?它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性,但歸根結底,Max for Live 使Live 用戶能夠以MIDI 效果、音訊效果、樂器、調製器以及視訊生成和處理設備等形式創建原創軟體工具。然後這些工具可以立即部署到Ableton Live 中進行音訊/視訊製作。對於有技術傾向的人來說,可能性是深遠而令人興奮的。但是那些只想製作音樂而不關心製作軟體的人呢? Max for Live 仍然可以為這些用戶提供很多東西。 Max for Live 增強的Ableton Live 製作環境為收集和部署軟體樂器和效果器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Max for Live 工具可以與Ableton 內建的裝置以及第三方外掛程式搭配使用。 Ableton 的網站目前提供了50 多個使用Max for Live 技術的擴充包,但在許多不同的網站上可以找到更多的工具,並且所有這些裝置可以立即下載並在Live 中使用。有許多個人和公司在Max for Live 中創建高品質的工具,可以增強你的音樂製作體驗。
6. Link
在Link 出現之前的日子裡,如果你想將一台或多台裝置與Live 的速度同步,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MIDI 同步。這意味著你在現場使用的設備必須提供MIDI 輸出以發送速度數據,並且每個正在同步的設備都必須具有可用於接收速度數據的MIDI 輸入。通常這種MIDI I/O 介面透過標準的MIDI 電纜相互鏈接,設定和連接所有東西是一件非常耗時而頭痛的事— 尤其是在有大量設備需要同步時。
另外MIDI 同步的品質總是讓人擔心— 你會不時聽到漂移的聲音,尤其是在第一次啟動時。跟隨裝置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鎖定到主導節奏的裝置。雖然有網路MIDI 驅動程式可以透過Wi-Fi 提供無線MIDI 功能,但這會有嚴重的延遲問題。
Link 的出現解決了所有這些問題:Link 在設備之間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緊密同步,即使在執行速度發生變化時也是如此— 這一切都是透過標準的Wi-Fi 或有線乙太網路完成的。最重要的是,Link 使用起來再簡單不過了— 只要打開它,Link 就會自動在網路上找到其他支援Link 的裝置並同步它們。它甚至可以配置為從單一位置自動啟動其他設備的傳輸。
Link 讓其他裝置同步到你的系統變得非常容易。在使用現代數位樂器時,它也是協作工作流程的重大發展— 各種硬體樂器、桌面應用程式和行動應用程式都開始加入Link 的支援。這意味著協作者只需連接到你的區域網路並打開Link,就可以輕鬆、立即地將他們設備的速度同步到你的裝置上,就這麼簡單。
7. Racks
Ableton 的機架功能讓使用Ableton 的內建工具、第三方外掛程式和Max for Live 工具建立自訂和可呼叫的訊號鏈變得輕而易舉。 它們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 MIDI 效果機架:用於建立MIDI 效果鏈— 工具在其輸入端接收MIDI,以某種方式處理(更改)該MIDI 數據,然後將更改後的MIDI 傳送到其輸出。
- 音頻效果機架:用於建立音頻效果鏈— 設備在其輸入端接收音頻,以某種方式處理(更改)該音頻,然後將更改後的音頻發送到其輸出。
- 樂器機架:用於建構可能包含三種設備的訊號鏈。 MIDI 效果器可以先放置在訊號鏈中,然後再放置樂器。 樂器是一種在其輸入端接收MIDI 並輸出音訊的設備。 在樂器之後,你可以將任意數量的音訊效果按照你想要的任何順序放置在訊號鏈中。
真正有趣的地方是:你可以在作品中同時使用並行和串列訊號鏈。 除此之外,並行機架開啟了各種強大分層的可能性。 一旦機架搭建完成,你只需將其儲存到你的用戶庫中,下次需要它時可以立即呼叫。
機架包含的巨集控制功能可讓你從訊號鏈中選擇和指派關鍵的控制參數,將其指派到一個集中的旋鈕庫,然後可以(通常自動)指派給MIDI 控制器上的旋鈕。 當你在Live 中切換軌道時,目前所選軌道的宏旋鈕將自動重新分配給MIDI 控制器上的旋鈕— 這在現場表演時尤其強大。
8. 生成性工具
生成作曲技術是音樂製作中一個令人興奮且相對較新的發展。本質上,生成式作曲允許一些作曲元素留給機率,但作曲家可以準確地指定留給機率的內容以及可供電腦選擇的可能性範圍。這是一種「鬆開螺絲釘」的好方法,可以讓我們的音樂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作者自己的一些作品是透過在Ableton Live 中部署生成工具製作的,他個人發現它是創作音樂的好方法,即使在後期製作中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後,它仍然能夠帶來驚喜。
以下是Live 11 Suite 版中可用的一些生成工具的簡要概述,他們一直在開發更多工具— 尤其是在Max for Live 中(見上文)。請注意,如果你比介意付費,Ableton 的網站上有幾個強大的生成Max for Live 設備可用,例如Patter 和MidiVolve。
- 內建的MIDI 效果器:Arpeggiator, Random, Shaper MIDI 和Velocity工具都提供隨機化功能。當這些工具連結在一個機架中時可以提供更強大的生成技術。
- 內建的LFO 工具:在推出基於Max for Live 的LFO 之前,只有少數音訊效果內建了LFO 功能,提供隨機波形作為調製來源,但這些LFO 來源在可能的調製目的地方面通常極為有限。現在有了內建的LFO 工具,Live 中的幾乎任何參數都可以成為隨機波形的調變目標。只要點擊「Map」按鈕,然後點擊Live 中你想要控制的其他參數,即時的隨機化就是如此簡單。
- Creative Extensions: 在这个包含 9 个工具的扩展包中,其中有 3 提供生成功能。 Melodic Steps 设备是一个 MIDI 音序器,只需单击几个按钮,即可随机化音高、音符长度、速度和音符休止符。
- Inspired by Nature:這是一個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工具集合,透過應用來自物理和生物學的模擬自然力並作用於音頻和MIDI。
關於Ableton
Ableton 提供音樂家創作及表演的音樂軟體。 Live – 融合了傳統音樂工作室科技與不依靠時間軸的工作流程;Push – 用於創作和現場演出的硬體樂器;Link – 無線連接多個裝置同步演奏。
Ableton 於1999 年,由一群渴求創新的音樂家創立。 第一版Live 發佈於2001 年。
Ableton 公司總部位於德國柏林, 並在洛杉磯和東京設有分公司。 全世界約有430 名工作人員。
Max for Live 的新功能
Max for Live 在Live 11 中獲得了大幅升級。 主要更新包括以下幾點:
- MIDI 通道路由– 現在可以實現將MIDI 輸入與輸出路由到Max for Live 的音訊效果器和樂器。
- API 的更新– 重新設計的API 現支援MPE,可實現Max for Live 與Live 11 更多功能上的連接,包括音符幾率,力度隨機化,釋放力度,以及Simpler 的採樣切片,Clip 和採樣的warp 標記等等。
- 現場表演功能改進– 全面改進了Max for Live 的使用者介面,操作更流暢。
- 為裝置工程師提供的改進– 一個新的live.scope object 在object 庫中添加了一個示波器(oscilloscope),不僅方便開發者更清楚得識別裝置所屬的操作系統,還擴展了更多的可能性。
- MIDI 多複音表情支援:MPE 可以為每個音符添加彎音、滑音和按壓力度,以此帶來更多的聲音表現力。使用此功能,需要搭配支援MPE 功能的MIDI 控制器。
- 4 款全新的效果器:Chorus-Ensemble, Phaser-Flanger, Limiter 和Saturator。
- 升级后的 Live Core Library 核心库现已支持 Live 11 Lite,升级内容包含鼓组、Racks、律动、Loops 以及 MIDI Clips。
- 場景和曲速跟隨:你現在可以添加最多16 個Scenes 來進行更多的編排和實驗。有了曲速跟隨,Live 可以即時收聽來自另一位音樂家或其他設備(如鼓機) 傳入的音訊訊號,並以此調整其節奏。
Live 11 增加了Comping 功能
Comping 將每次錄音嘗試分成了單獨的子軌道(Take 軌道),你可以把每次錄音嘗試看作是一個單獨的Clip,然後就可以按照Live 正常的音頻編輯邏輯對每個子軌道進行音頻編輯,包括框選、複製/粘貼,以及Clip 編輯窗的所有功能,包括移調、反向以及時間拉伸。
當然Comping 不僅可以用於錄音素材的整理,還可以用於音訊素材的創意組合。在軌道的右鍵選單中可以找到建立空白「Take軌道」 的選項。
由於此功能,我們可在空白的子軌道中放入不同的音訊素材,然後拼湊出一條複雜的音訊軌道。該功能也非常適合用於人聲的整理和剪輯。
Live 11 的comping 功能– 從多次錄製的音訊或MIDI 內容中選出最佳片段然後將他們拼接到一起。 這也可以作為一種很新穎的聲音設計方式– 使用隨機的不同素材,將聲音拼貼組合在一起。 將多個軌道連結到一起可同時進行編輯。
結論
其他對手對於它的學習與模仿已經證明了Ableton Live 在DAW 市場中的革命性,但Live 在過去20 年間也在不斷進化,已經遠遠超脫於現場表演工具的範疇。現在的Live 為音樂製作的所有階段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且強大的空間— 包括作曲、即興創作、編曲、混音和母帶處理。時至今日,Live 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宿主軟體,而不僅限於它的名字— Live。